被偷听心声后,世子殿下苟不住了

第233章 瞎眼少女



第233章 瞎眼少女

3大夏天佑十三载,冬月十六日。    

江湖上已经开始流传镇北王世子赵无疆造反的消息!    

赵无疆高举救父的旗帜,但朝廷已经昭告天下,说赵无疆是造反,甚至朝廷都在江湖中发出了追杀令!    

广招能人志士,共同诛杀赵无疆!    

但江湖中的水同样很深,谁敢冒着被江湖人士唾弃的风险,去对付赵无疆呢?    

镇北王镇守苦寒之地的北境,这么多年来,功劳苦劳,谁都有目共睹。    

而且镇北王所谓“造反”前,被皇帝卸去兵权一事,也被江湖人得知。    

如果镇北王真要造反,当初会同意被卸去兵权吗?    

所有人几乎都知道,镇北王一家子大概率是被冤枉的。    

那么在绝大多数江湖人士心中,镇北王依旧代表大义!    

赵无疆高举救父的旗帜,哪怕被说成造反,也还是大义。    

可庙堂是庙堂,江湖是江湖,江湖怎么好插手呢?    

而且赵无疆救父,难以成功。    

因为当赵无疆起兵的消息在大夏江湖传播的时候,有很多江湖中隐藏的高手,就指出了赵无疆如今的困境...    

那就是横亘在北境与京州之间的那条九江!    

江湖人士很多都在想办法,试着出谋划策,去思考如何在不怎么损失兵力的情况下渡过九江。    

答案统统指向一个----死局!    

赵无疆想要强渡九江,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至少也要损失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除非皇帝把九江南岸的防守全部撤离,或者说,东海王背叛皇帝,与赵无疆合谋!    

无论是撤离防守,还是东海王背叛都不可能!    

自然也就是死局!    

“你们说,就真没其他办法了?”    

有人疑惑,喝了一口酒,问向同桌的人。    

可是同桌的人纷纷看向台上,早已被台上讲的故事吸引。    

原来,青州内这处并不起眼小村落,今日请来了戏班,大家正在看戏听曲。    

此刻,正有一位说书先生,在台上唾沫横飞声情并茂讲述前朝轶事。    

“上回说到,前朝炀帝暴政,江湖与庙堂皆动荡,流寇横行...”    

说书先生一拍惊堂木,抹了一把胡须,一脸叹息:    

“当时流寇之中,横空出世一位豪杰,你们猜是谁?”    

而说书先生身旁,一位少女适时一拉二胡,与说书先生一唱一和。    

人群起哄:    

“换一个换一个,什么上回说到,老丈,你上回压根没来!”    

“要说我,不如让你身旁这位拉二胡的姑娘,给我们讲讲,大伙说是不是?”村子里的单身汉们,第一次看到这般水灵的姑娘,容貌清丽脱俗,拉二胡时还有一抹娇俏可人。    

哪个大老爷们儿不稀罕?    

“小女眼疾,行动不便...”说书先生拱手致歉。    

他女儿幼时遭遇横祸,成了瞎子,这些年他随戏班东奔西走,糊口饭吃,顺带积攒银钱,同时更希望能够遇到一位医术了得人,将他女儿的眼疾治愈。    

“瞎子?难怪睁眼无神?”有人嘟囔,顿时没了兴趣。    

谁又愿意娶一位瞎子为妻呢?    

固然生得好看,但不能干活呀,到了农忙时节,端茶送饭都困难。    

“老丈,换一个呗,别讲前朝轶事了,就讲讲现在!”有人再次起哄:    

“镇北王世子起兵的事情,都传到我们这儿了,你说说,他能有什么办法渡河?”    

“对呀老丈,你知道的前朝轶事那般多,说不定史册中有经验,你给赵无疆想想。”    

说书先生为难,前朝的事情,可以放心讨论,但今朝,说不好,被人抓住把柄,可是要有牢狱之灾的。    

他就是想救救女儿,让女儿重现光明,不想蹲大牢。    

但他身后,娇俏少女抱着二胡,有些支支吾吾道:    

“冰...封...”    

人群顿时嘈杂起来,见姑娘开口说话,嗓音这般清脆,如顶好的黄豆子落在碗中,让人听起来就欢喜。    

哪怕姑娘是瞎子,他们也忍不住调侃:    

“老丈,你下来,让你家姑娘给我们讲讲,怎个冰封?”    

抱着二胡的少女怯生生道:    

“只要风雪足够大,够...冷...九江就会冻住...”    

“哈哈哈哈...”人群中顿时传来一阵阵哄笑,有老头子摇头一笑,言语没有嘲弄,只是像看待自家女子一般慈祥宠溺:    

“傻孩子,九江怎么可能会冻住呢?”    

“就是,姑娘,我们小李村旁边那条河,冬天都冻不住呢,最冷最冷的时候,就一层薄冰,驴子踩上去就跌到冰窟窿里面去了。”    

“有道理!真有道理,我要把这条消息告诉镇北王世子,哈哈哈,我去领赏。”    

“....”    

面对人群中时不时的嘲笑,少女嘟囔:    

“真的...是可以的...”    

说书先生也为自己女儿解围,抚摸胡须:    

“诸位看官,其实老朽方才说的前朝炀帝年间,流寇横行,民不聊生的时候,根据《大阳拾遗录》中记载,九江就曾冻住过一夜。”    

“唉老丈,不是我说,就算真有可能,谁又知道什么时候冻住呢?    

一夜?    

时机稍纵即逝!”    

“对呀,老哥,你说的,是神迹,并不一定为真,咋们小李村既然请得起戏班,村子肯定也富裕,村子里不少人都读过书呢。    

这种类似鱼腹丹书,剑斩白蛇,狐鸣篝火的记载...    

不过就是造反的说辞...    

前朝大阳王朝,炀帝末年,那么多势力林立,肯定是有人为了造势胡诌的。”    

“你们几个既然这么有文化,还调戏一个小姑娘?    

她都想出了办法,你们想出了什么?”    

“乍一听,还是有些道理的,小姑娘,你以前读过书?”    

“爹爹读给我听过。”少女抱着二胡。    

有人向台上扔了十几个铜板,砸在说书先生的桌上:    

“可惜了。”    

“多谢兄台。”说书先生向着打赏的人抱拳。    

说书随戏班而行,给戏班揽客挣钱,但客人单独打赏的银钱,都是自己的。    

“你家女子,叫什么名字?”有人问询,怯生生的少女,越来越可爱,也越看越让人觉得惋惜,怎么是个瞎子呢?    

“这...”说书先生为难,他并不想把女儿的名字说出去。    

“书...书生...”少女支支吾吾,鼓起勇气,侧面介绍自己:    

“夜...夜行书生...”    

“哟,江湖诨名?”小李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大笑,思索这诨名的意义:    

“世界一片黑暗,你一人独行,是为夜行?    

千卷书万里路,你看不清前路,却渴望翻阅这本世界之书?    

便称书生?”    

“嗯...”少女羞红着脸,依旧怯生生,她将二胡抱得越来越紧:    

“我想有一天,亲眼看看,爹爹给我讲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Tip: You can use left, right, A and D keyboard keys to browse between chap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