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

第38章 林火旺!这回我看你怎么死!



第38章 林火旺!这回我看你怎么死!

0在特殊时期,我国的文艺作品发展,几乎是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匮乏。    

而从去年开始,各种过去的文学刊物,随着不少文化分子重返岗位后,纷纷开始复刊。    

最早复刊的是《人民文学》,然后便是《诗刊》。    

至于像《十月》、《收获》、《文艺报》、《小说月报》、《青年文学》等一系列的报刊杂志,都是陆续在1978年以后才复刊的。    

可以说,就现在1977年来说,除了《人民文学》之外,《诗刊》便成为了不知道多少文学青年的精神信仰与寄托。    

这不……    

新一期的《诗刊》一到新华书店和邮电所,立马就被早就等在那的文艺青年们抢购一空。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知青,爱好文学,喜欢诗歌。    

很多知青们手头上不富裕,尽管《诗刊》一期的定价为0.3元,他们也都是好几个人你一毛我五分的拼凑起来,才买得起的。    

而拿到《诗刊》的第一时间,知青们往往会围在成一圈,然后由其中朗诵水平最高的一人,当众翻开扉页,朗诵本期的第一首主打诗。    

这是《诗刊》杂志复刊后的惯例了,会将本期诗歌来稿当中水平最高的一篇,放在扉页上。    

算得上是高屋建瓴,展现出最好的水平来。    

以往几期的主打诗都很不错,在广大文学青年群体当中,广泛地流传和朗诵。    

但也就那样,并不能成为经典。    

往往上一期的主打诗,很快就会在下一期的主打诗出来后,马上销声匿迹,没有几个人还继续朗诵与传播。    

但是,今天这一期《诗刊》的主打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亮相,便让几乎所有拿到《诗刊》的文学青年们,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喜爱之情。    

他们甚至于,迫不及待地要和身边的所有人,分享这一首充满着幸福与希望滋味的美好诗歌。    

“小丽!我给你朗诵一首诗歌吧!写得太好了。    

诗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不听!不听!诗歌而已,再好还能当饭吃啊?我现在肚子饿,就想要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怎么样?这首诗写得好吧?”    

“啊!这首诗歌写得也太好了吧?    

我原本肚子都饿得咕咕叫的,觉得这个世道怎么这么难啊!肚子都填不饱。    

可听了这首诗以后,顿时就感觉到一片光明的未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啊!    

我还没见过海呢!要是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次大海……”    

……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这一天,甚至接下来半个月,随着《诗刊》陆续在全国各地发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和其作者“钟跃进”一下在全国知青群体当中名声大振。    

尤其是作者钟跃进,以如此朴实无华的笔触用词,却描绘出了如此有希望和幸福的画面与场景。    

立马让无数的文艺女青年,为其心醉与痴迷。    

“这个钟跃进能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温暖人心的诗歌,他一定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吧!”    

“真想见见这个钟跃进,他一定长得很阳光很帅气。”    

“诗刊上标注的作者简历上显示,钟跃进今年才18岁,是东北某公社的一名插队知青。    

他和我们一样,是知青!    

却如此的有才华,你们看看,能被选上《诗刊》主打诗的,以往每一期,哪一篇不是文学大家,国内有名大诗人的作品啊!”    

“是啊!这个钟跃进也了不起了吧!    

不说别的,就凭借这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就足以成为最有才华的知青。”    

“要是我能嫁给钟跃进这样有才华的知青,该多好啊!他会天天给我写诗,用诗歌向我说着说不完的情话……”    

……    

丝毫不夸张,这个时候的文艺女青年们,简直是太好“骗”了。    

但凡你会装一点,嘴巴甜一些,再随口来几句“啊!啊!啊!”叫的现代诗歌,保管有一堆的迷妹对你充满着崇拜。    

更不用说,你要是真有点真货,在刊物上真发表过诗歌。    

那你完全可以以“大诗人”的身份,行走四方,不管到哪里,都会引得一堆男女知青的疯狂崇拜与追捧。    

甚至都不用你表露出意思来,想要自荐枕席的女知青,都不知道有多少。    

而且更夸张的是,这些女知青们甚至什么都不要求,反而会以此为荣幸。    

魔幻的年代,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但也的确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到九十年代末,是国内文人墨客身份地位最高,活得也最滋润的时候。    

这些读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知青们,被其中的情绪感染着,每个人都非常的激动。    

好多知青,都很想与诗歌的作者钟跃进认识和交流。    

这年头是非常盛行写信与作者交流的,于是一封又一封的读者来信,从全国各地朝着《诗刊》杂志社寄来。    

因为《诗刊》上只注明了钟跃进是东北某公社的插队知青,却并没有标出具体的地址。    

所以,读者们想寄信给钟跃进,就只能往《诗刊》杂志社寄,由杂志社再转交了。    

不过,其中有些知青,本身就认识钟跃进。    

一看这《诗刊》上的信息是东北某公社,立马就联想到了自己认识的钟跃进。    

虽然像钟跃进这样的姓名很容易重名,但他们还是很激动的,立马写了信寄给红星公社林家沟生产大队的钟跃进,想向他验证一番。    

总之……    

即便《诗刊》杂志社的编辑们,早就已经做好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会大火的准备。    

但是,他们也完全没想到,竟然会火成这个样子。    

因为……    

《诗刊》才发布出去的第一天,早上开始发售,下午的时候,杂志社就已经收到了一麻袋来自京城文艺青年们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钟跃进的信了。    

本来即便是同城的信,最快也得隔天到的。    

实在是寄给《诗刊》的信太多了,邮电系统直接派专人把一麻袋的信给扛过来的。    

不止于此,各地的新华书店和邮电所,也纷纷打来电话反馈。    

第一,要马上加印这一期的《诗刊》,往常的五万册,根本就不够卖。    

许多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动到的文学男女青年,纷纷都向新华书店要求订购一本来收藏。    

这可是以往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似乎全中国的文学青年们,今天都在朗诵与传播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    

所以,新华书店要求《诗刊》杂志社紧急再加印十万册,才能保证供应。    

第二,便是从邮电所系统传来的消息,不仅是京城周边的邮电局,大量的知青买邮票写信邮寄到《诗刊》杂志社。    

全国各地的邮电系统,都反馈有上百名以上的知青们,看完了《诗刊》后,就立马买邮票写信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钟跃进。    

“火了!真的火了!主编,爆了!真的卖爆了……”    

《诗刊》杂志社办公室内,副主编田间接了一个又一个的电话后,兴奋地对主编严辰大声喊道。    

办公室里的其他编辑们,也都一个个欢呼了起来。    

“具体说说!”    

主编严辰也是心情大好。    

其实他接任《诗刊》主编,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作为国内第二家复刊的杂志,还是唯一的诗歌杂志,如果不能做出一点成绩来的话,简直就是文艺界的罪人了。    

所幸的是……    

这才复刊不到十期,就挖掘出了一首可以火遍全国的伟大诗歌来。    

“五万册销售一空,新华书店让我们马上再印十万册!    

不可思议啊!主编,一首诗,就让我们《诗刊》的销量翻了两番了啊!”    

副主编田间兴奋地说道,“还有全国各地要给钟跃进寄信的知青,那真的是排起了长队。    

邮电系统的同事友情提醒我们,得准备大卡车来装信了。”    

在场的编辑们,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话,一个个也都兴高采烈,觉得这些日子来的加班,真的是没有白费。    

当然,其中最兴奋的莫过于是实习编辑李英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她首先挖掘出来的,看到的第一眼就预言将会火遍全国。    

没想到现在真的如她所说的,在全国各地都造成了轰动的效应。    

“恭喜你啊!李编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火了,你的那篇赏析,也会跟着火起来的,甚至被收录到我国的诗歌历史介绍里了。”    

“恭喜!恭喜啊!不得不说,李编辑你的运气是真的不错。    

我们有些编辑,可能审了一辈子的稿,都不见得能收到一篇这样水平的诗歌投稿呢!”    

……    

其他的编辑们,也纷纷祝贺起李英来。    

编辑就类似于“伯乐”,能够发掘出有价值的诗歌,并且火爆全国,可以说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了。    

李英也是谦虚地笑着应道:“这和我关系不大,是钟跃进同志有才华,写得好。    

我只是运气好而已,这样伟大的诗歌,不管是哪个编辑看到,也绝对不会埋没的。”    

说完,她又转头询问主编严辰道:    

“严主编!那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影响力已经初显,是否可以考虑让钟跃进同志也成为我们杂志社编辑的一员了呢?    

他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资格了吧?”    

“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已经是现象级的诗歌,极有可能会成为特殊时期后,诗歌流派的代表作。    

足以证明,钟跃进同志本身就具备极高的文学创作能力与素养。    

加上他自身也有进《诗刊》当编辑的愿望,我个人是非常欢迎他加入《诗刊》的。”    

严辰点点头,十分认可地说道。    

“那我现在以《诗刊》的名义,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火,以及这个好消息,都写信告诉他?”    

李英也是个急性子,她觉得,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好消息都告诉钟跃进,让他也好好高兴高兴。    

“嗯!没问题。    

只不过,对他的实地考察,恐怕得等到年后了。    

毕竟现在距离过年不到十天了,况且刚刚《人民日报》那边的主编,也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并且就在新华书店附近感受到了文学青年们对这首诗歌的热情。    

他特地和我说,想要派个记者实地去采访一下钟跃进同志。    

所以,等年后,会有《人民日报》的记者和我们一起去东北吉省的红星公社……”    

有了主编说的这一番话,李英心中也大定,知道钟跃进进《诗刊》当编辑的事,几乎算得上是板上钉钉了。    

于是,她也欢欣鼓舞地铺开一张信纸,开始给她“仰慕”的诗人钟跃进同志写信。    

钟跃进同志:    

展信如晤!    

当您收到这封信时,或许已能想象到《诗刊》编辑部此刻的沸腾景象。    

窗外北风呼啸,但我们的心却因您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如沐春风。    

作为这首诗的首位读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提笔,向您传递这份属于所有文学青年的喜悦。    

一、诗歌的震撼与回响    

自本期《诗刊》发售以来,您的诗歌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千万知青的心。    

新华书店的盛况:首印五万册一小时内售罄,加急加印十万册的订单已下达。    

售货员同志感慨:“自复刊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    

读者的眼泪与朗诵:在京郊知青点,一位女同志读完诗后含泪道:“原来幸福可以这样简单——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还有同志将诗句抄在炕头的报纸上,说这是“寒冬里的一碗热汤”。    

信件如雪片纷飞,今日仅半天,编辑部已收到三百余封读者来信。    

一位在内蒙草原插队的同志写道:“我从未见过海,但您的诗让我相信,草原尽头必有春暖花开。”    

二、您的道路与《诗刊》的邀请    

严辰主编已正式提议,邀请您加入《诗刊》编辑队伍,年后将会开始着手准备手续和流程。    

正如您在投稿信中提到的“愿以笔墨为犁,深耕诗歌沃土”,我们相信,您的加入将为中国新诗注入蓬勃生机。    

主编特别嘱托:“请转告跃进同志,他的笔触不必拘泥于‘高屋建瓴’,保持这份‘劈柴喂马’的质朴,便是人民需要的诗歌。”    

三、一个编辑的私心话    

作为发现这首诗的“伯乐”,我常被同事打趣“走了大运”。    

但我知道,真正幸运的是这个时代——当阴霾散去,人们太需要一首诗来擦拭蒙尘的心灵。    

您用“面朝大海”的意象,不仅勾勒出个体的憧憬,更道出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渴望。    

有位老同志读后来信:“这诗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读《雷锋日记》时的热泪。”    

四、未来的期许    

随信附上本期《诗刊》读者来信摘录,以及编辑部集体讨论的《诗歌创作方向建议》。    

望这些“来自远方的回声”,能为您照亮前路。    

纸短情长,伏惟珍重。    

我们期待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上,与您并肩同行!    

此致    

革命的敬礼!    

《诗刊》编辑部李英    

1977年2月9日    

附:    

1.读者来信精选二十封    

2.严辰主编亲笔题字:“从大海出发,向人民走去”。    

……    

就是这样一封富有时代气息和笔触的编辑部回信,李英可以说是足足写了两天的时间。    

期间她不仅看了几百封,来自京城和周边省份已经寄来的读者来信,并且精选出了二十封非常有价值和鼓舞人的信件。    

写完这封信以后,编辑李英依旧是心潮澎湃,总觉得心里还有一堆的话要说。    

连她的母亲都在一旁取笑她,说她这两天跟丢了魂一样。    

随着这一封信寄往东北,编辑李英的心似乎也跟着飞了过去。    

……    

而在遥远的东北,红星公社,林家沟生产大队。    

经过两天的加班加点,二十多名工匠与劳工的全力以赴。    

林家破院已经完全修缮好了,一点也看不出原先破败的样子。    

梁和柱子都换了新的,屋顶的瓦片进行了二次加固和补上。    

墙和窗户,同样进行了翻新与维修。    

更重要的是,对屋里的炕和灶,以及房屋空间的分隔,都按照林火旺的要求做了更改。    

甚至于……    

为了冬天能在屋里方便的拉屎,林火旺还按照后世的卫生间的样式和标准,在屋后连通的位置,让他们砌了一个厕所。    

虽然只是一个通往外面化粪池的蹲坑,没有现代化的马桶和上下水。    

但经过林火旺先进方案的改进,却比传统的土茅房要干净卫生得太多了。    

柳茹梦最惊喜的就是这一点,要知道,她在沪上住的可是部队军官楼,小别墅那种,里面是有卫生间和马桶的。    

到农村插队当知青,她最受不了的,便是上厕所。    

却没想到,她根本连提都没有提,林火旺却如此心有灵犀地,帮她改造出了一间这样相对干净卫生又方便的厕所来。    

而里屋则在修缮后,分隔为了三个房间。    

林火旺和柳茹梦一个房间,林母和林小雪母女俩一个房间,赵大牛和赵菊花兄妹俩一个房间。    

不过三个房间的炕是连在一起烧的,只要外面生起火来,三个屋的炕都是一起暖烘烘的。    

“太好了!哥哥,嫂嫂!    

我们再也不会挨冻了,我们家现在比老张家还好还暖和。    

还有那么多的肉和粮食可以吃,我真的是太太太幸福了……”    

林小雪兴奋的在床上蹦了起来。    

林母在一旁乐得合不拢嘴,现在这日子真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啊!    

赵大牛和赵菊花则是小心翼翼地爬上,属于他们兄妹二人的床,眼眶湿湿的,心里有说不完的激动与感谢。    

“走!梦梦。    

我们再去检查一下外面的地窖和防护带。”    

林火旺带着柳茹梦,看那院子里重新整修过的地窖。    

里面存放着大量换来的白菜和萝卜土豆,还有各种粮食和剩下的野猪肉与狼肉。    

不得不说,打了一次野猪,又打了一次群狼,林火旺立马成为了全村最富裕的一家。    

从前吹出去的牛皮,让柳茹梦顿顿都能吃上肉,不再是天方夜谭。    

现在林家沟生产大队,哪家的媳妇不羡慕柳茹梦啊!    

地窖四面的墙都按照林火旺的吩咐,用浸了石灰的硬土整过,这是防止老鼠打洞进来。    

而上到院子上来,不仅是院墙加高,并且做了尖锐的刺头当防护。    

在更外一圈林火旺还让他们挖了一圈的壕沟,必要的时候也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手段。    

可以说,林火旺是下了大功夫和本钱,把原先的林家破院,打造成了防护力超强的林家碉堡。    

把这些都弄好之后,林火旺想起和323团王彪团长的约定,今天该到公社去一趟了。    

“梦梦!你问下娘,赶制的那几件狼皮袄好了么?    

我再去装些野猪肉和狼肉,然后去生产队找水生叔借驴车,我们到公社去一趟。”    

一通忙活后,林火旺背上56式半自动步枪防身,带着媳妇柳茹梦。    

又拎了两百斤的野猪肉和五百斤的狼肉,由生产队副队长林水生赶着驴车,前往红星公社。    

临近年关,天上的雪是越下越大了。    

驴车刚从生产队部赶出来,一道身影便迅速从这里跑回村卫生所。    

“爹!爹!驴车动了。    

那林水生赶出来的,带着林火旺和他媳妇,好像到公社去了。”    

这道身影不是别人,正是生产队长林建国的大儿子林爱国。    

而林建国本人却是半死不活地瘫在了床上,当时送了卫生所的时候,就已经只剩下半条命了。    

为了保命,两条腿都给锯了,现在完全成了残废一个。    

他心里那个恨啊!    

都怪林火旺,没有他作妖,自己能出这种事?    

所以他拖着虚弱的身子,强撑着一口气,也要让大儿子天天早上守在生产队部外,观察林火旺什么时候去红星公社。    

“很……很好!那你看到他……他背枪了么?”    

林建国咬牙切齿地问道。    

“背着呢!这去公社可是要经过好几处山林,林火旺还带着好多肉呢!    

要是不带把枪防身,可不安全。”    

林爱国如实答道。    

“好!太好了!    

带着那把56式半自动步枪就好。    

爱国,你……咳咳……你马上到队部去打电话。    

给公社主任赵铁锤打,跟他说,林火旺带着枪出发了。”    

眼神里充满着仇恨,林建国恶狠狠地说道,“林火旺!这回我看你怎么死!”    

……


Tip: You can use left, right, A and D keyboard keys to browse between chap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