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京城的变化
第695章 京城的变化
她身姿高挑,腰肢纤细却蕴含着惊人的力量感,乌黑的长发在头顶两侧各梳了一个圆润饱满、如同元宝般的丸子髻,用赤金嵌鸽血红宝石的玲珑小簪固定,几缕俏皮的碎发垂在光洁的额前,更添几分灵动。
她面容姣好,眉目如画,尤其一双杏眼,清澈明亮,顾盼生辉,如同山涧清泉,带着少女特有的明媚与朝气,却又隐隐透着一股久经磨砺的英武之气。
正是林臻的贴身女护卫——橙萱!
她一手控着缰绳,一手随意地搭在腰间悬挂的、造型精巧、鲨鱼皮鞘上镶嵌着细碎蓝宝石的鎏金短剑剑柄上,姿态看似随意,眼神却如同最警惕的猎鹰,锐利地扫视着四周。
阳光洒在她橙黄的裙摆上,那用金线绣制的振翅云雀仿佛活了过来,流光溢彩,与周围玄甲亲卫的肃杀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异地融为一体。
马车内,林臻并未端坐,而是斜倚在铺着厚厚白虎皮、靠背镶嵌着温润白玉的软榻上。
他身着玄色蟠龙常服,外罩一件同色暗金云纹的薄氅,姿态看似慵懒,眉宇间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凝。
他微微掀开车窗一侧用金丝绣着云纹的锦帘,目光沉静而深邃,如同古井深潭,打量着阔别一年多的京城街景。
马车驶出王府所在的“崇仁坊”,转入宽阔笔直、足以并行八辆马车的“朱雀大街”。
街道两旁,早已不复一年前的景象!
原本低矮破旧、参差不齐的砖木房屋,已被大片整齐划一、气派非凡的建筑群取代!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位于朱雀大街西侧,占地极广、如今已彻底完工的“兴化坊”改造工程!
只见一片连绵起伏、规划严整的五层砖瓦楼房拔地而起!
墙体一律采用坚固的青灰色大砖砌筑,砖缝细密如线,墙面平整光滑如镜,在阳光下反射着沉稳厚重的光泽。
每一层楼都开有宽大明亮的窗户,镶嵌着此时最为清澈透亮的琉璃窗(虽非后世玻璃,但已是顶级工艺),阳光毫无阻碍地洒入室内,驱散了旧日窝棚的阴暗潮湿。
屋顶覆盖着整齐的黛色筒瓦,飞檐微微翘起,虽不如王府宫殿般雕梁画栋,却自有一种简洁大气、坚固实用的美感,如同沉默的卫士,守护着坊内的安宁。
楼宇之间,是宽阔平整的青石板路,两旁栽种着新移栽的槐树和柳树,虽是新树,但枝干挺拔,绿叶初发,生机勃勃。
树下设有打磨光滑的石凳石桌,供人休憩。坊内还点缀着几处小巧玲珑的花坛,栽种着月季、海棠等时令花卉,姹紫嫣红,为这整齐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暖意。
更令人惊叹的是坊内浓郁的生活气息!
正值午时,家家户户的窗台上、精心设计的小阳台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被褥,如同彩旗招展,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不少人家窗台上还摆放着几盆开得正艳的花卉,或是几盆青翠欲滴的葱蒜,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坊内道路干净整洁,不见垃圾污水,只有几片被风吹落的树叶。
几个穿着干净布衣、脸蛋红扑扑的孩童,正在坊内中央的小广场上追逐嬉戏,踢着藤条编织的球,发出银铃般清脆悦耳的笑声。
几个穿着素净、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的妇人,坐在树荫下的石凳上,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拉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平和的笑容。
不远处,还有几个须发皆白的老翁围坐在一起,下着象棋,旁边放着热气腾腾的粗陶茶壶,一派悠闲自得,颐养天年的景象。
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花草的清香、还有孩童嬉闹的活力,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安居乐业图”。
“世子快看,兴化坊真的全建好了!好壮观啊!”橙萱清脆的声音如同黄鹂出谷,带着毫不掩饰的兴奋与惊叹,从车窗外传来。
她骑着白马,与马车并行,探着头,一双杏眼亮晶晶地、贪婪地扫视着那片崭新的居民区,小嘴微张,
“五层!全是结结实实的砖瓦房!还有这么大的琉璃窗!天哪!这采光!这气派!比咱们王府一些偏院都亮堂!都结实!”
她兴奋地手舞足蹈,差点从马背上蹦起来,幸好骑术精湛,才稳住身形。
林臻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目光依旧沉静:“嗯,看到了。工部这次倒是不负所托,效率尚可。”
“何止是尚可!”橙萱声音雀跃,如同欢快的溪流,“世子您不知道,这兴化坊,如今可是京城百姓最眼热、最羡慕的地方!住在这里的,大多是原来住在窝棚区、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穷苦人家,还有为国征战的军户遗属!朝廷只收很少很少的租金,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有干净的甜水井!有专门的公共茅房(旱厕),每天都有人清理!还有专门的垃圾清运车,天天来收!坊口就有官办的惠民医馆和蒙学堂!看病便宜,孩子读书还免束脩!百姓们都说,这是陛下和朝廷天大的恩典!是真正的安居工程!是活菩萨下凡!”
她小脸红扑扑的,语气激动,仿佛这功劳是她自己的一般。
“哦?”林臻目光微动,放下锦帘,看向窗外兴奋的橙萱,“百姓们都这么说?”
“是啊!千真万确!”橙萱用力点头,马尾辫随之晃动,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自豪,“奴婢回来后还特意溜进去看过呢!那坊正是个断了条胳膊的退伍老兵,姓王,逢人就说,是朝廷体恤他们这些穷苦人,是陛下圣明烛照,才让他们这些泥腿子也能住上神仙般的房子!还有那些军户遗孀,提起朝廷,都感激涕零,说终于能让孩子们在干净亮堂的房子里长大,不用再受冻挨饿,担心房子塌了被压死!世子您听!您快听!”
她忽然竖起耳朵,兴奋地指着坊门口的方向。
马车恰好缓缓经过兴化坊坊口。
只见高大的坊门上方,悬挂着黑底金字的“兴化坊”匾额,笔力遒劲,气度不凡。
坊门前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几个穿着粗布衣裳、但浆洗得干干净净、面色红润的汉子,正围着一个推着独轮车、插满红艳艳糖葫芦的小贩。
一个身材壮硕的汉子咬了一口糖葫芦,山楂的酸甜让他眯起了眼,含糊不清地对同伴笑道:“嘿!老李头,听说你家小子在蒙学堂里,先生夸他字写得好?还说要推荐他去官学?”
“嘿嘿,可不是嘛!”那叫老李头的汉子,黝黑的脸上满是褶子,此刻却笑得如同盛开的菊花,“先生说这小子有灵性!比他爹强!要不是朝廷办了这蒙学堂,还免了束脩(学费),咱家小子哪有机会摸书本啊!这都得感谢陛下!感谢朝廷!感谢摄政王老王爷和世子爷!”
他声音洪亮,充满了感激。
“是啊是啊!”另一个穿着短褂的汉子接口道,他是坊里的泥瓦匠,“以前住那破窝棚,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孩子冻得直哆嗦,老婆子天天提心吊胆。现在好了!这砖瓦房,又结实又亮堂!冬暖夏凉!我家婆娘说,做梦都能笑醒!这日子,有奔头!”
“哈哈!谁说不是呢!”旁边一个卖菜的老翁也凑过来,捋着花白的胡子笑道,“多亏了那场大火啊,以前挑担子走街串巷,风吹日晒,现在坊里有专门的集市摊位,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都是托了陛下和朝廷的福啊!”众人哄笑起来,笑声爽朗,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