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朝廷体制改革,会走向何处?
第995章 朝廷体制改革,会走向何处?
此刻熊鲲以及宋天德和薛泰华三人也和各自边军重镇的将领们,谈完话出来,稍后来到了许元胜所在的议事厅内。
“前期战争随着这次授衔和军功表彰,算是圆满结束。”
“接下来我觉得,还有一年乃至两年的和平时期。”
“这个期间军改要在前期一个月内,完全部署到位。”
“另外就是前期俘虏,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许元胜问道。
“最初和犹大国,鹰国和法兰西战过一次,抓捕过一些俘虏,不过大多数都被赎回了,最主要还是熊国一战。”
“此刻在我军手里的俘虏,多达四十多万。”
“是要求熊国赎回?还是直接进行劳动改造?”
熊鲲直言道,对待俘虏方面,大胜也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了。
“赎回的好处,是直接可以搞来一批战争赔款,用于军队和境内。”薛泰华说道。
“和熊国的战争,我看只是暂时告一段落,未来必然还会继续打的。”
“放四十万,皆是历经和我大胜战争数次的俘虏回去,无疑会让熊国军队实力大增。”
“我倒是觉得直接劳动改造。”
“直至熊国真正的无条件投降,解除了所有威胁。”
“到时候视情况再谈,是否赎回。”
宋天德开口道。
“我个人意见,病残的直接给熊国,让他们看着给一些战争赔款。”
“至于青壮年,就直接劳动改造吧。”
“不管是靠近中海的沿岸防御建设,还是境内外各大矿场,都需要大量的劳力,而且还是免费的。”
“依熊国人强壮的体魄,打仗或许不如我们,干活,我看比我们有劲多了。”
许元胜沉吟道。
“我会着手安排。”熊鲲点了点头。
“此刻暂时不讲海军的,回头我另外和海总兵以及侯总兵去聊。”
“关于陆军方面。”
“要尽快完成新战争形势下的配合和攻坚战方式。”
“特别是登陆战。”
“这件事上我已经知会了军械所,会开始着手研制登陆舰船,你们也要在各军中对登陆战多多上心,挑选合适的兵源以及寻地方进行演练登陆作战。”
“另外海航方面,我听说陆军中不少是旱鸭子,这个倒不算什么。”
“但绝对不能晕船。”
“西方诸国离我们很远,海航将会是最多的选择,有时候一次远征,十天半个月都是短的,长则要数个月。”
“我们的陆军队伍,不但要做到脚踩战场能够敢拼敢打,哪怕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克服生理上的弊端。”
“做到召之能战,战则必胜。”
许元胜说道。
“许总兵这个提醒,正当时。”
“是要抓紧对于军队,适应登陆战以及远洋航行的战争需要了。”
熊鲲脸色一变,此事上他倒是没有想到过。
“看来,未来我们陆战要仰仗海军兄弟了。”宋天德忍不住道。
熊鲲和薛泰华也是点了点头。
怎么说呢,心里多少有些不太适应,当年大胜军队,只讲陆战,海战只是退而求其次,就像现在的辅助兵种一样,不被重视。
而现在不管是海军。
还是刚刚新组建的空军,不管是军费支出,还是战争重要性,都和陆军近乎齐头并进了。
“都是大胜的军队。”
“不分彼此。”
“或许在海军的眼里,他们也认为,他们的存在只是起到为我们陆军进行运输和打辅助的作用。”
许元胜呵呵一笑。
熊鲲等人也不由的一笑,换个角度去看,倒也是这个理儿。
“好了,关于军队方面,大方向按照军改去推进。”
“小方向上,你们自己看着办。”
“就不多谈了。”
“我还要去见万大人和唐相。”
许元胜说道。
“许总兵,难道是朝廷改革?”熊鲲忍不住道。
宋天德等人也是望过去,虽说他们是军方,但也隶属于朝廷,民间改革首先推进的,其次是军改。
呼声最高,众人紧盯着的朝廷改革。
无疑压到了后面。
大家都想看看,朝廷改革是怎么改?
大胜到底还在不在?不,应该说,大胜会不会换另外一个称呼了?
见识到了西方国家的体制,其实大家都意识到了,现在的朝廷制度,已经愈发不利于大胜的发展。
严格来说,大胜的体制已经在潜移默化改变很多了。
就说一泱泱大国,竟然没有所谓的第一人?
完全有军政处,代为行使治理天下的权利,虽能运转,但多少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等等等,还有很多改变。
“先议一议。”
“朝廷改革,特别是牵涉着体制方面,现有的体制经历了太多皇朝了,想动,需要一个契机。”
许元胜沉吟道。
他也想动,但正如他所说,经历太多皇朝了,不止是众多的遗老遗少,其实整个大胜亿万万民众,都已经习惯了。
严格来说,一旦动了,连民众都会感觉不自在。
不像是后世。
完全打烂了,重新组建一个新的,更强大,更民主的国家,反而更容易。
现在的大胜,错过了打烂的那个阶段,在和平且强大的时期,很多人还是愿意遵循现有的。
“不管朝廷怎么改。”
“我代表西川重镇,将会坚定支持许总兵以及朝廷的改革。”
熊鲲起身郑重道。
“两江重镇,也是如此。”宋天德沉声道。
“平北重镇,同样如此。”薛泰华正色道。
“多谢三位。”
“放心,不管怎么改,远不到兵戎相见的局面。”
许元胜心里踏实很多,点头一笑。
四人的碰头会,结束。
许元胜又去了军政处。
万大人和唐相,明明刚刚小休息了一下,看到许元胜过来了,这才来了些精神头。
“没打扰老师和唐相,休息吧。”许元胜看了一眼军政处内的座钟,才下午两点多,正是困乏的时候。
“打了一个盹,算算时间你们那边也快结束了。”万树森笑了笑,示意许元胜坐下说。
很快上了三杯茶。
万树森和唐晏廷喝了一口浓茶,精神也很快恢复。
“元胜,这次过来,是为了关于朝廷改革的事吧?”万树森直言道。
许元胜点了点头。
三人也没有见外,直接开门见山了。
“老师,唐相。”
“我先说说自己的观点,对于朝廷现有体制,改或不改,我都支持。”
“改,是因为早晚都会改,不能让民众生活在新旧之间,始终心里不踏实。”
“不改,是因为改可以徐徐渐进,没必要急于一时,加上现在朝廷上下大方向稳定,风气向上,民心在朝廷。”
“其实暂且不改,也是能接受的。”
许元胜说道。
“我们也有个这个考虑。”
“不过也有所担心,北方新兴派之事,给我们提了醒。”
“现在的制度,太容易形成对抗的局面。”
“另外现在风气尚好,大局稳定,那是因为我军打了胜仗,朝廷稳住了大局,可一旦东西方之战开启,那将会比熊国之战,更大规模,更长时间,更大的伤亡和消耗。”
“一旦那个时候,我和老唐,万一有个好歹。”
“这朝廷的局面,靠一个人还能不能稳得住。”
“不好说。”
万树森说到后面,语气也加重了许多。
唐晏廷也是点了点头。
“老师和唐相精神愈发康健,何况现在医疗情况比过去好多了,多请一些中医调理一下,再让西医进行时常检查身体。”
“老师和唐相,长命百岁也不难。”
许元胜说道。
“长命百岁不敢想。”
“在我们这个位置上,哪有长命百岁的人。”
“说是天妒,或许夸张了一些。”
“但劳心劳力,杀伐之事做多了,寿命短,也是合乎天道因果。”
唐晏廷呵呵一笑,摆了摆手,倒是看的很开。
“改吧。”
“最起码现在我们还在,大军也返回了境内。”
“民间改革,军改都进行了。”
“万民都看着朝廷的,这个时候改,真正落地,民众也能踏实。”
万树森沉声道。
“改!”唐晏廷点了点头,放下杯子。
“那就改。”许元胜沉声道,原本这个事他是打算在老师和唐相走后,有他主持,如此不管成功与否,骂名也是他背。
但老师和唐相明显不想留自己,单独扛这一切。
打算再扶自己一把,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保驾护航。
“元胜,还不拿出来?”万树森招了招手。
“老师,这……。”许元胜尴尬一笑。
“你办事,我岂会不知晓,即然来谈了,肯定有了落地。”
“拿来,我们看一看。”
万树森呵呵一笑。
唐晏廷也是一笑。
“那就请老师和唐相扶正。”许元胜从怀里掏出一个册子,起身亲自送到两人面前。
看似是一个册子,却是承载着大胜的天下和历经数千年皇朝制度的终结之物。
说是堪比受命于天那尊玉玺。
也完全不为过。
万树森也是半起身,接过那个册子。
唐晏廷拿起旁边的手帕,擦了擦手,也凑了过去。
万树森打开那个册子,一字一字的往下读。
唐晏廷也保持倾斜身子的姿势,一句句的看过去。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
连续看了好几遍之后,两人神色从之前的惊讶,到审视,再到凝重和极其郑重,不断变换着坐姿。
到最后合拢册子,万树森深吸一口气。
他递给唐晏廷,后者摆了摆手,示意不用了。
许元胜也坐直了身子。
“元胜,你从军屈才了。”万树森沉声道。
“不错,为将为帅,不过是开疆拓土。”
“但涉及一泱泱大国的改革,那是造福于千秋万代,是富民,强军,强国的大事。”
“可比开疆拓土还要重要。”
“就这册子,说是价值连城都是往小了说。”
“放到过去……。”
唐晏廷满脸严肃。
“放到过去,那是杀头,抄家的大罪。”许元胜自嘲一笑,他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那是皇权绝不允许的。
“这倒是。”
“这东西是皇家的掘墓之物。”
“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最大的威胁。”
“不过放到现在,那就是开创万世的好东西。”
“不过,元胜我想真正的问你一句。”
万树森说到最后一句话时,突然加重了一些。
“老师,请说。”
许元胜板正了身子,目视前方。
“若是你愿意。”
“此物我们搁置,我和唐相愿意送你再进一步。”
“坐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座位上。”
“从此大胜是你的,东方也是你的,或许未来整个天下都是你的。”
“这份亲手开辟的千古盛世,将会盖过我大胜乃至历代皇朝,这份荣耀,你想要吗?”
“我没有和你开玩笑。”
“此事我和唐相谈过了,只要你愿意,那就是你的!”
“我相信大胜七家边军重镇,数百万大军,也是支持的!”
万树森沉声道。
唐晏廷也肃穆的点了点头,只要许元胜点一下头,他们就纳而拜,三声万岁,至此君臣相见,天下归一。
“老师这份荣耀,或许换做任何一个人都想要。”
“我也不例外。”
“不过……。”
许元胜突然话音一转。
万树森和唐晏廷齐齐看向许元胜。
“不过我野心更大吧。”
许元胜平静道。
“野心?”万树森和唐晏廷蹙眉,还有比刚刚所说的野心,更大的东西吗?那是整个天下,亿万万人的君父。
“随着东西方的接触。”
“老师应该也接触了西方国家的体制。”
“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以及我大胜的皇朝制度。”
“其实都有第一人的存在,但能不能真正掌权,看的不是制度。”
“回归到根本,还是看人。”
“老师和唐相口中说的那个皇朝第一人,我大胜历代乃至千年来更迭的皇朝,真能做到一言九鼎,口授即天命的多吗?”
“除了个别开国之主,多数还是被群臣限制,被阉宦所制,被各军阀割据所制。”
“在我看来大同小异。”
“而我要的改革。”
“即有权利加身,不亚于那第一人,又能让民众得到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但又不影响权利的使用。”
“让百年千年之后,我所倡导的体制,都能为民所用,不会走向民众的对立面。”
“真正做到国家即民众,民众即国家。”
“让这样的国家体制,能够万世延续。”
“若是如此,他的权利之大,来自于民,行之于民,比那受命于天的权利,我觉得还要大,还要来的踏实,还要来的稳固。”
许元胜说道,看着对面老师和唐晏廷一变再变的脸色,无不透着敬佩和重视的态度。
这个体制的名字,几乎跃于眼前。
他心底多少有些尴尬,抄的,准确说是借鉴的。